蓝色动力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2036|回复: 1

静默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是个好方式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4-15 09:58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成都晚报》4月13日联合震区、援建省市、其他城市的主流媒体共同发出倡议: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,全民静默一分钟。以此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,对所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和谢意,激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。(4月14日《成都晚报》)

  距离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已经不足一个月了。在笔者看来,在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里,用静默的方式悼念逝者,激励生者,是个值得倡导的好方式。因为,一方面,这样的方式简朴、庄严、真诚、内涵丰富,摈弃了假以各种名义和形式的浮华;另一方面,这种方式方便震区内外的公众广泛参与,进而促使公众深入思考诸如道德构建、慈善发展等深层的东西。从这些意义上说,倡导简朴、庄严的纪念方式,应该成为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主基调,值得社会舆论和各级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与示范。

  在4月1日的《南方周末》上,曾颖先生曾撰文提醒:别把“5·12”搞成“周年庆”。在笔者看来,这样的警醒不仅是说给打着各种旗号操办汶川地震周年庆的媒体、公司听的,也是说给各级政府部门听的。原因很简单,任何形式和实质的借灾难炒作、敛财、为政绩换取筹码的行为,都是可耻的和不可原谅的。

  在谈及汶川地震时,一位学者曾撰文指出:灾难总能够激发人性美好的一面,但灾难终将过去,人性之美如何能凝为稳定的道德信念,长久地嵌入人心,这更是对国人的考验。一定意义上说,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公民社会的成长。现在,震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,对普通公众而言,在这样的特殊日子里,我们应该扪心自问:在赈灾过程中,我们曾经表现出的道德热情和仁善之心,现在还留有多少?在“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”方面,相关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具体的努力,取得了多少成效?这些,都值得我们深思。

  检视现实,不少人难免会发出或多或少的叹息。震灾带给我们普通人的道德层面的改变,具体有多少,还有待检验;在经济危机的寒流里,诸如豪华公祭、政府追星晚会等,在不少地方,依然如火如荼……在笔者看来,让某些地方政府改变在举办公共活动时好大喜功、铺张浪费的积弊,非一朝一夕;“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”,更需假以时日。但具体到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这个问题,静默也许不是唯一、亦可能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,但低调、节俭、庄严、真诚这些关键词,应该成为普通公众参与、社会舆论引导、商家活动介入、职能部门协调时,应该遵守的主基调。
发表于 2009-5-1 15:56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用户被禁言,该主题自动屏蔽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蓝色动力网络微信平台
网站管理,业务合作联系邮箱: admin#lansedongli.com    QQ:13412492 限网站业务问题.
网站帐号、密码、密保找回请使用注册邮箱,发送邮件至 password#lansedongli.com ,否则不予受理.
免责声明:本论坛所有文字和图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.
本站某些资料或文章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三天内删除.
为了给大家一个更好的交流场所,请勿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,请合作,谢谢!
Copyright © 2007-2019 Corporation Powered by网吧系统 版权所有    转载请注明!
浙ICP备11043737号-1 程序:Discuz! x3.4

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45号

手机版|Archiver|蓝色动力网络   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