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色动力网络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450|回复: 0

“权力丰满”背后的“道德骨感”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7-2 22:25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权力丰满”背后的“道德骨感”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  楚潇云/文


        广东近来设置了一个“广东扶贫济困日”, 其宗旨在于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,这也算是政府眼界向下的一个姿态。但也因为此节日的横空出世,草根“逼捐”也从大灾大难的“偶发模式”变成了年年直面的“常设模式”。 广东省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,如遇逼捐情况,捐款人完全可以直接拒绝。

        “逼捐”,这档子事,我相信很多人都遭遇过。不过以前媒体的关注在于,愤青者以全草根之力“道德逼捐”于企业和名流,而这一次广州的慈善节,则凸显了另外一种更为常在的逼捐:“权力逼捐”。在中国式意识形态里,举全国之力救灾,那是国家宏大能力的外在表征,更是社会主义独有优势的体现。但在另一方面,我们又不得不说,这种举国之力,很大程度上又落于孱弱的草根的肩膀。

        犹记得在汶川大地震时,妻子在电视机看见灾民之惨状,泪眼婆娑地对我说,恨不能把她所有的财产全部捐出去。第二天下班回到家里,却气呼呼地骂街了,其原因也是不无例外遭遇到了县里紧急下达的“逼捐令”。当然,按广东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表示,“如遇逼捐情况,捐款人完全可以直接拒绝”。这话听起来悦耳,却有故意否认中国特色之嫌疑。就我们所知,权力逼捐,那是直接在工资卡上扣的。权力者甚至都不会给被捐款者以反对的机会。真要碰上较真而不肯捐款的人,当权者随时可以在道德的制高点给你穿上N 双小鞋。

        这种权力逼捐日益普适和丰满的背后,却是道德被逼消得人憔悴的骨感。正如王石川所说的:“慈善是一种发乎内心、形之于外的精神高度。慈善的这一特质就决定了慈善拒绝权力逼迫。被动的慈善不是慈善,权力胁迫下的慈善更不是慈善。”慈善的本质就在于他的道德自觉,当慈善被权力的光环所掌控,必然激起慈善者的反感和叛逆,从而戕害慈善文化的形成,摧毁慈善安全立命的道德土壤。

        在另一方面,权力逼捐也是对法律的一种反动。从法理上讲,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。我有捐款的自由和免于被捐款的自由。并且,作为一个身处税种繁多之中国下公民,我以我的合法纳税和不合理的纳税,尽了一个公民为国为民的本分。如果要我在本分之外,再追求一种道德的高标与境界,对不起,那是我自己的私事。政府当然可以“说教”,但仅限于一个“说教”而已。

        然而,现实的情况却是,在权力无孔不入而又缺乏约制的当下,权力早已越过了公域的界限而进入了国民的私域。置法律于不顾,在慈善的名义对民众进行道德勒索,只不过是权力肆无忌惮的一个表现罢了。至于说教,我想他们早已忘了对民众嘴皮是如何动得了。

        而且,即便要说教,按照先哲所说的,“身教胜于言传”,“其身正,不令而从,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“上有所好,下必盛焉”。作为当权者,“好”慈善这一口,以心正之身,行慈善之实,登高一呼,慈善的草根当然可以应者云集。不过,就近些年数次大灾大难背后的慈善而言,似乎未可乐观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慈善者,不管主动慈善还是被动慈善,我们弄不清我们的善款何方,我们的善良又是如何被挥霍的?如果民众的慈善最终只不过成了领导者豪华坐骑上面的一颗螺丝钉,如果民众的慈善最终只不过成了领导者珍馐满盘里的半碟小菜,这将是对权力逼捐下民众仅有的道德良心的毁灭性打击。

        我所不乐意看到的是,这种事情在少数地区似乎正在上演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蓝色动力网络微信平台
网站管理,业务合作联系邮箱: admin#lansedongli.com    QQ:13412492 限网站业务问题.
网站帐号、密码、密保找回请使用注册邮箱,发送邮件至 password#lansedongli.com ,否则不予受理.
免责声明:本论坛所有文字和图片仅代表其个人观点.
本站某些资料或文章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我们会在三天内删除.
为了给大家一个更好的交流场所,请勿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,请合作,谢谢!
Copyright © 2007-2019 Corporation Powered by网吧系统 版权所有    转载请注明!
浙ICP备11043737号-1 程序:Discuz! x3.4

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45号

手机版|Archiver|蓝色动力网络   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